建筑隔墻通常作為建筑的非結構構件,主要作用是對建筑進行外部圍護和內部房間分隔.目前我國廣泛使用的填充墻有兩種:砌塊類(實心磚、多孔磚、空心磚、混凝土砌塊等)和墻板類(輕鋼龍骨硅酸鈣板、ALC板、纖維水泥板等)。其中輕鋼龍骨硅酸鈣板隔墻就是曾提到的質輕、有彈性的干墻。
汶川“5.12”地震后,拉法基公司部分國內外專家到汶川再次進行了實地調研。結果表明建筑隔墻的抗震不可輕視.建筑隔墻的設置不當也會造成房屋倒塌。地震后甘肅文縣碧口鎮房屋倒塌或被損毀而無法居住.然而在碧口鎮竇家壩村,有一棟兩層民房卻屹立不動除了輕微的墻壁裂紋.這棟磚木結構的民房與往常無異。甘肅省地震局應急處有關人員對它進行了詳細考察。據了解,這個房屋在1998年建造時沒有過多考慮抗震功能.也不是什么框架結構,就是普通的磚木結構房屋。與其它房屋不同的是房頂僅以木椽青瓦覆蓋,質輕。一樓完全用優質實心磚.二樓用的空心磚i而各房間的間隔并非砌以磚墻.而是用木質材料隔開。據分析是木質材料的彈性起到緩沖作用救了這棟民房。所以,對于常處于建筑和結構專業“灰色地帶”的建筑隔墻抗震.不可輕視。
根據調查分析汶川地震災害的破壞形式分為如下幾種:
1.建筑整體扭轉破壞:震害發生原因是建筑平面質量中心和剛度中心不重合,不在同一豎線,建筑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整體發生扭轉破壞。抗震要求建筑隔墻平面布置均勻對稱(成為規則建筑).質量中心和剛度中心重合.且處于同一豎線。但建筑功能需求和抗震要求經常會發生矛盾建筑隔墻平面布置不均勻、不對稱(形成不規則建筑)。而干墻的使用為這個問題提供了可行的解決辦法.即主體結構和剛性隔墻(每層都在相同部位的砌塊類永久性隔墻)嚴格按照抗震要求進行布置,避免扭轉破壞,滿足抗震要求;其余隔墻采用干墻,滿足建筑功能需求。
2.薄弱層破壞:震害發生原因是建筑剛性隔墻上下布置不連續.出現薄弱層導致剛度突變。在地震作用下,建筑薄弱層柱子承受了較大的豎向荷載.出現塑性變形后產生較大位移,從而加速柱子的破壞,造成整幢房屋倒塌(見圖5)。抗震要求建筑剛性隔墻布置應上下均勻,避免出現薄弱層。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同樣是建筑功能需求和抗震要求之間有矛盾,尤其臨街商住樓多采用底部框架結構.底部容易出現薄弱層。解決辦法是上部主體采用干墻減輕建筑的總荷載,或對薄弱層進行加固處理(抗震墻支撐等)。
3.短柱破壞震害發生原因是墻體與柱子剛性連接.對柱子形成約束,改變了結構模型和破壞形態。地震時,支撐樓層的柱子發生脆性短柱破壞,會造成樓層突然倒塌。抗震要求采用輕質板墻或與柱柔性連接預制墻板不應采用砌體類剛性墻體。問題的解決辦法是按照抗震要求采用干墻或與柱柔性連接預制墻板,不應采用砌體類剛性墻體。
4.隔墻破壞:震害發生的原因是砌塊類隔墻剛度大,變形能力差無法與主體結構層間變形協調。地震時自身發生破壞.甚至坍塌。地震中不少人員的死傷就是因砌塊類隔墻倒塌造成,盡管主體結構沒有倒塌。抗震要求墻體與主體結構應有可靠的拉結,應能適應主體結構不同方向的層間位移。解決辦法是采用延性好的干墻(石膏板墻、木板墻等.“甘肅很牛民房就是一個實例).或者采用砌塊類墻體時.應與柱脫開或柔性連接.并應采取措施墻體穩定。
5.隔墻破壞結構:除了地震災害原因.磚墻、砌塊填充墻還會對結構本身造成損害。因為磚墻、砌塊填充墻的剛度大,在地震時會對梁柱結構產生擠壓作用承重結構的混凝土破裂,就可能導致房屋倒塌。 本文地址:http://www.jugao168.com/guisuangaiban/772.html